《诗与生活》

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蛰伏着诗意。从先民的《关雎》低吟,到盛唐的明月光,再到现代诗的意象迷宫,诗歌始终是生活的忠实记录者。春日迟迟,"草色遥看近却无"唤醒我们冬眠的视觉;夏日炎炎,"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"送来沁人心脾的清凉;秋云高处,晴空鹤唳引诗情到碧霄;冬雪漫漫,"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"温暖着每一个寒夜。


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:诗人不应该是经济上的乞丐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诗人往往陷入两难困境——既要守护精神的圣殿,又要面对生存的拷问。但真正的诗人,应当是以精神贵族的姿态站立,而非跪地乞讨的文人。杜甫在茅屋破碎时依然心系天下寒士,苏轼在贬谪途中仍能唱出"一蓑烟雨任平生",他们的贫穷从不是精神的注脚,而是人格的勋章。诗歌的神圣不在于诗人的清贫,而在于即使在困顿中依然保持的灵魂高度。


生活从来无法被简单定义。在这个被生存压力和快节奏裹挟的时代,诗歌如同暗夜中的星光。有人说读诗无用,确实,它不能立即兑换成物质利益,但它的珍贵在于唤醒不死的心灵,赋予生活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。晨曦微光中的希望,初春细芽里的生机,盛夏凉风中的慰藉,金秋果实里的丰盈,这些生命中的美好瞬间,都在诗歌中获得永恒的表达。


在追梦的旅途上,在荆棘遍布的道路中,诗歌是我们永恒的精神伴侣。李白的床前明月照亮游子的乡愁,苏轼的"但愿人长久"抚慰离人的思念,辛弃疾的"赢得生前身后名"激荡着壮志豪情。李商隐笔下的"飒飒东风细雨来,芙蓉塘外有轻雷",不仅是春天的苏醒,更是情感的觉醒。诗歌就是那一声春雷,点燃内心的火种,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

叶嘉莹先生有诗云:"悲欢一例付歌吟,乐既沉酣痛亦深!莫道后先风格异,真情无改是词心。"这真情,正是诗歌的灵魂。当诗人能够以独立的人格从事创作,当诗歌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,我们的文化生态才能更加健康。诗人需要的是理解与认同,而非施舍与怜悯;诗歌需要的是真诚的阅读,而非功利的评判。


读诗和写诗是生命的本能,是灵魂的必需。虽然诗歌不是生活的全部,但缺少诗意的人生注定是贫瘠的。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守护精神的家园,让诗意的清泉滋润干涸的心灵。


愿我们都能唤醒心灵深处的诗意,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。愿岁月静好,时光无恙,你我安然。愿每一位诗人都能带着尊严创作,愿每一颗向往诗意的心灵都能把日子过成诗。因为诗不仅是言志抒情的艺术,更是照亮生命的精神火炬,引领我们走向更完整、更丰盈的人生。

(杨建红 谷萃健)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quanqiuwenhua.com/guancha/283.html

相关推荐

品牌策划

BRAND

热文榜

TOP